close

一、調節都市氣候,減少都市熱島效應

減少都市熱島效應有兩種作法:一個是增加都市中的植披面積,另一個則是增加建材表面的反射率。綠屋頂可說是兩者兼具:除了可以反射更多的陽光外,植物本身所行的蒸散作用更可以冷卻周遭的空氣,創造相對較涼爽的微氣候環境。以國外的例子來說,使用瀝青作為屋頂防水塗層材料的建築物,在夏季溫度可逼近華氏160度,而在設置綠屋頂的建築物溫度卻很少超過華氏80度,若是大幅增加都市內綠屋頂的鋪設面積將有助於直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也對於減少用電量有相當的幫助。

二、管理降雨,減少地表徑流

都市發展由於本身特性使然,除了造成都市熱島效應外,另外也嚴重干擾自然的水文循環。都市地區的降雨由於無法穿透瀝青或是水泥之類的材料而被土壤吸收,因此若是瞬間降雨幅度極大,會形成癱瘓污水處理系統的陸表徑流。

一般老式污水處理廠所處理的水體分為幾種類型:居家廢水、商用廢水、工業廢水以及暴雨地表徑流(stormwater runoff)。當瞬間降雨量超過污水處理廠的負荷時,各樣水體會不經處理直接被排放出去,直接對環境造成接污染,這現象是所謂的CSO(combined sewage overflow)。現代的污水處理廠為了避免CSO,在設計上只讓污水處理廠處理居家廢水、商用廢水、工業廢水等三類廢水,至於暴雨徑流則直接排放出去。然而像這類自馬路與人行道的暴雨徑流可能夾帶各式有毒污染物或是養分(如:來自於輪胎磨損所形成的極細微顆粒、有機磷、有機氮等),因此這類水體極可能造成特定植物(例如:有毒水藻)的爆炸性成長,扼殺排放區域的水域生態。

Brad Lancaster,在「Rainwater Harvesting for Drylandsand Beyond」一書提到利用土壤與植物來控制降雨進入水文循環的速度,避免驟降的雨水成為蝕刷地表的徑流,目的就是要作到:Slow it(減緩)、Spread it(分散)、Sink it(吸納),讓降雨重新回歸成為水文循環的一部分。而綠屋頂便是藉由植物以及土壤兩者吸附水的作用,延緩暴雨徑流直接流入下水道系統的速度,減緩CSO現象。根據估計,綠屋頂可延緩徑流進入下水系統的時間約在30分鐘至4.5小時之間,延緩效果上來看約達42~66%。此外,土壤與植物也可以捕捉吸附空氣當中的污染物,起到第一手過濾的效果。

三、形成多樣生物棲地

綠屋頂藉由多樣植物的栽種,除了可以成為其他物種的棲地,在地扮演起生物多樣性的關護角色,也可以成為復育特定瀕臨絕種植物的場所。不論是扮演的哪種功能,綠屋頂可以視為都市與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連結。今日,生物多樣性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是否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背後代表的是更安全、更適於生物居住的標準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同時生物多樣性也總是以某種方式回饋著維護著它的物種:回饋給我們以清新的空氣、調整氣候環境,以及提供對生活品質有所提昇的各樣要素。

四、提昇都市生活品質

綠化的環境可以紓解現代都市人們的壓力與焦慮,不少國外的案例是在醫院的樓頂設置綠屋頂(例如:加拿大的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日本的St.Luke’s Science Center),以便讓病人、家屬或是員工有調解身心的場所。另外,綠屋頂的設置也有更為實際的價值:房地產的增值,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對於居住環境品質的意識逐漸抬頭。普遍來說,設置有綠屋頂的房產價值高於一般未設置綠屋頂的房產。以東京為例,新建商所推出的新建案常標榜裝設綠屋頂,用這作為吸引消費者選擇的訴求。

最後,綠屋頂的設置也有助於增進能源使用效率並延長屋頂的使用年限。根據William McDonough+Partners,綠屋頂本身就是一個熱隔絕良好的裝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建築物能源使用的成本,創造出舒適的微氣候。從延長屋頂使用年限來看,由於植物與土壤隔絕日光的直接曝曬以及氣候劇烈的變化,因此底部防水層比較不容易變質劣化。一般屋頂防水層使用年限約為10-15年,由於植物與土壤隔絕日光與氣候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綠屋頂的壽命可達正常屋頂的2-3倍左右。

五、作為建造永續都市的基礎

綠屋頂可以作為推動都市生態的基本設施,但必須由政府自己做示範,讓更多的民眾可以感受到改變,並漸進地提供獎勵措施或甚至立法要求新開發的建築物必須符合LEED規範(包括基地的選擇與開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與節省、能源使用效率、建材的選擇與使用,以及室內環境品質)。藉由更多有意識的措施,來逐步改造城市天際線的樣貌。或許我們的城市沒有足夠的綠地可供居民遊憩,但是或許替代性的解決方案,就在我們自家或辦公室的樓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NSH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